新石器時代晚期 龍山文化 鷹紋圭 |
![]() 圭是由古代的石斧或石鐘演變而成,是原始社會對工具崇拜的象徵。「周禮」考工記載,玉人載的玉圭,尺 寸都不大:「鎮圭尺二寸,天子守之;命圭九寸,謂之桓圭,公守之;命圭七寸,謂之信圭,侯守之;命圭五 寸,謂之躬圭,伯守之。」 但是,「天子,公,侯,伯」(子男)的階級制度,是在共有君主的封建社會形成之後才產生的。以族群為 生活中心的原始社會,絕無這種秩序,也無朝覲禮。所以,新石器時代的「圭」,當別有用途。 這件鷹紋玉圭,兩面都有花紋,一面是鷹紋,一面是鳥面紋,鷹紋、鳥喙和鳥面的額都朝刃部。但是,因刃 部朝下,使得紋面的上下方向呈倒置狀,若把刃朝上,圓孔這端朝下,鷹鳥紋面的上下方向,以及鷹足下一道 橫條上的鳥面才會恢復正向的結構。鳥足下的小動物面和另一面的鳥紋面,也是同ㄧ母題相互呼應的形式。這 是典型的龍山文化造型,藏在北京故宮、天津博物館、上海博物館的龍山文化之玉器上都有這類型的鷹紋。鳥 面紋上半抽象的冠羽(也像翅翼)向左右飄飛,有「羽動風生」之象,可能有東夷風(鳳)神的含義,是風姓 之國,也是太陽族所製造的禮器。根據中國神話,太陽中有金鳥,而太陽是由鳥背負飛行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