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陶瓷---

清 乾隆窯 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
 乾隆時代的瓷器,使人覺得世間所有的顏色似乎都燒得出來,任何最難的題材和設計,也都有能力解決。  大家都知道瓷器的釉是燒溶而成的,所以古窯廢片中,常見兩件瓷器黏在一起。然而,乾隆的窯瓷工竟能瓶 中套瓶,瓶內之瓶還可轉,真是神乎其技了。萌發此種念頭,便是技術上的挑戰。
 本器分為內外二層:外瓶是寶藍色「霽青」釉,畫描金卷枝花;器頸自口沿畫描瓔珞連珠和圖案,頸基畫方 形如意頭紋,有宗教圖案的嚴肅。覆盆式的斜圈足和頸基上的圖案相互呼應。內瓶(魚樂瓶)是白釉上畫粉彩 游魚花藻。外瓶開有四個花瓣形小窗,轉動內瓶時,可有魚樂的效果。
 這件作品是分四個部份拼合而成:(1)先製有底的魚樂瓶(內瓶),(2)再製外瓶,外瓶分二截燒製, 器腹一截,口頸一截,(3)在外瓶的器底內,預先作好套合榫心的小柱紐,把沒有底的魚樂瓶套在榫心裡, 最候再把外瓶的上截套合上。但是外瓶兩截接合時,如何固定,是一大問題。有可能是用釉接合,但是釉接之 釉在第二次入窯時,溫度不能太高,否則便把粉彩游魚燒掉了。反正這樣簡單的推測仍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, 18世紀的中國人如何克服此一科技上的難題,需要專家們更進一步的研究。
 此器為乾隆瓷器工藝之偉大成就,又添了一個範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