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銅器---

商 獸面紋扁足鼎
 「鼎」是中國青銅時代頗具代表性的禮器,而看似簡單的銅鼎,在人文進展上 ,卻是充滿智慧的設計。
 「鼎」的主要部份是烹煮用的釜(鍋)形器。史前陶釜甚多,烹煮食物時必須 在釜底墊上石頭「頂」住╰釜,形成一個燒火的空間,這空間是最原始的「灶」 。後來聰敏的陶藝家,乾脆將墊石轉作成三隻陶足連在陶釜上,成為陶器時代的 新產品。這種由墊石「頂」釜為靈感作成的三足器,後來被稱為「鼎」,「頂」 和「鼎」在漢字是通用的。「鼎」被作成連帶「灶」的「鍋」,這樣的概念現在 看起來平常,六千年前的那時卻是偉大的發明。故早期陶鼎的三足矮小如墊石, 之後才慢慢加長,青銅時代的尖足鼎保存了陶器的影響,也有圓柱足、扁足,以 及改良產品的方鼎。
 想不到這一史前的文化成就,仍然保存在閩南語系的記憶中,閩南話至今仍稱 煮鍋為「鼎」,其他方言則早己忘卻。
 史前的陶鼎無耳,燒熱了的鼎移動不易,於是為了扛鼎的需要,便產生了可橫 貫木柄的立耳。
 此鼎深腹圓底,由三隻張口龍形的扁足頂(鼎)住器腹。扁足之間可空出更大 的空間,受熱的範圍自然也增加了。器腹以上下二道弦紋界定裝飾的範圍,以二 足之間的中線為獸面的鼻樑,動物紋分三組向左右展開,以扁足線為對尾的連接 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