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銅器---

西周晚期 毛公鼎
 舉世聞名的毛公鼎於1814年清道光年左右,在陝西省岐山縣的周原出土, 是現在所知銘文最長的青銅器。但毛公鼎製作粗糙,只有口沿器頸上一圈重環紋 ,長短相間,極為簡略,是西周「禮崩」最具體的證明。雖然鑄製簡樸,但西周 的氣派猶在:半圓形圓腹,口沿厚實的立耳微撇,獸蹄形的三足蹲踞,造型壯碩 。
 毛公鼎未公開前之所以出名,是由於鼎內洋洋灑灑長達五百言的銘文,為現在 所知在七千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,銘文最長的銅器。毛公鼎銘文拓片曾一字千金 ,流傳於東亞的書法界,成為臨寫金文左籀的最佳範本。文字的敘述功能代替了 象徵符號的表意功能,這也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。
 銘文可分為七段,大意是說周(宣)王豋上王位之後,很想將國家治理好,所 以請他的叔父毛公來管理政府內外的大小政務,並勉勵毛公勤公無私,而且任用 毛公的族人擔任禁衛軍事,悍衛王室。毛公為了禮頌周王的厚賜,因而鑄鼎以記 其功,傳示子孫承寶。本銘可補歷史之缺,因此堪稱歷史文獻之瑰寶。
 而毛公鼎的銘文,字體豐厚,氣勢雄渾,行款有緻,僅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, 也是震古鑠今的傑作。
 由於內壁呈凹弧,拓片便兩向邊歪斜,實際並非如此。原器隱隱然有陽文方格 ,字體行款雖有出格的字,大體上都有規矩可循,這也是西周晚期鑄刻銘文常見 的現象。